"欲知阿修罗界,先观人心百态。"古德这句警世箴言道破了六道中最为矛盾复杂的阿修罗界本质。《大毗婆沙论》中记载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:"尊者阿难问佛:'世尊,阿修罗具足天之福报,人之智慧,为何不入天道,反被单独列为一道?'佛陀微笑回答:'此中有大因缘,非无因而设。'"
阿修罗,梵语"असुर",意为"非天",他们拥有接近天神的力量与福报,却偏偏被拒于天门之外。《起世经》中描述他们:"形如天人,性好斗争,嫉妒心重,不得天道安乐。"这支特立独行的军团,为何成为六道中的异类?四种什么样的众生会特别被阿修罗界所"钟爱"?让我们揭开这个被天神排斥、又高于三恶道的神秘领域。
须弥山腰,忉利天宫金碧辉煌,琉璃地面映照着诸天神的身影。《佛说立世阿毗昙论》中记载,远古之时,阿修罗与诸天共住三十三天,同享天界荣华。阿修罗王毗摩质多身形高大,面容英俊却带着几分狂傲,他的王宫与帝释天相邻,位置同等尊贵。
毗摩质多有一名女儿舍支,容貌绝美,眉如远山,眼若秋水,天界诸神无不为之倾倒。《众许摩诃帝经》描述:"舍支容颜,天女无匹,举止优雅,智慧超群。"帝释天初见舍支,心中已定下聘娶之意。
那是在天界的甘露节,帝释天设宴庆贺,珍馐琼浆摆满了七宝案几,天乐飘扬,仙女散花。诸天神衣着华丽,相互谈笑。毗摩质多作为阿修罗王,亦受邀前来。
"阿修罗王,请尝此琼浆,乃新酿甘露,味道非凡。"帝释天亲自端起金樽,面带微笑地递向毗摩质多。
毗摩质多心中暗喜,不疑有他,连饮数杯。甘露酒力极强,不多时,他眼神已迷离,意识模糊。《正法念处经》中有言:"阿修罗性好斗争,酒后尤甚。"果然,醉酒的毗摩质多开始在宴会上大声喧哗。
"诸位天神听着!"毗摩质多摇晃着站起身,声音洪亮却语气不稳,"我阿修罗族战力无双,即便是帝释天,也不过是靠着先天福报才坐上天帝之位!若论真实本领,未必胜我!"
宴会上一片哗然,诸天神纷纷侧目。帝释天表面保持微笑,内心却已有所盘算。他缓缓起身,整理华服,面向众神道:"毗摩质多王既然自认本领超群,不如我们比试一番如何?"
在场天神齐声附和,有些甚至已开始暗中取笑醉醉跌跌的阿修罗王。帝释天继续道:"若毗摩质多王技不如我,便请阿修罗族离开忉利天,另觅居所,以免日后起争端,伤了天界和谐。"
毗摩质多醉眼微眯,却也察觉到了帝释天的用意。阿修罗的骄傲不允许他退缩,便挺直身躯道:"我接受挑战!若帝释天输了,便将女儿舍支嫁与我子!"
帝释天冷笑一声,命人取来两把天界神弓。这弓以特殊神木打造,弓弦乃龙筋所制,拉满需千斤之力。"我与阿修罗王各射三箭,箭箭命中靶心者胜。"
比试开始,帝释天持弓沉稳,三箭皆中红心。轮到毗摩质多,他尽管竭力压制醉意,却还是手抖眼花,三箭有两箭偏离靶心。第一轮比试,阿修罗王败下阵来。
帝释天又设第二轮比试,要求双方各举七座须弥山。帝释天凭借清醒的头脑和天众的暗助,轻松完成。毗摩质多已是酒力发作,头晕目眩,刚举起三座便力竭倒下。
众目睽睽之下,阿修罗王连败两局。《起世因本经》记载:"天众欢呼,视阿修罗如草芥;阿修罗怒火填胸,却无力反抗。"帝释天趁势宣布:"毗摩质多王技不如人,请带领阿修罗族离开忉利天。"
就这样,在帝释天的计谋下,阿修罗族被驱逐出三十三天,落居于须弥山下的广阔海域中。他们在海底建立了华丽宫殿,规模不亚于天宫,被称为阿修罗界。《长阿含经》描述:"阿修罗宫殿广八万由旬,七重围墙,七重栏楯,七重罗网,七重行树,周匝校饰,极为华丽。"
从此,阿修罗王毗摩质多对天神恨之入骨,常率领阿修罗大军攻打忉利天,试图夺回失去的地位。这种恩怨相续不断,被记载于《阿修罗王授决经》中:"阿修罗与天众战争不息,千万年来未有停歇。"
佛教中,阿修罗界以其独特定位引起关注。《俱舍论》将其归入"趣"而非"道",称"四洲二趣四恶趣",强调其界位的特殊性。阿修罗具足天人的福报,享用珍馐美味,拥有绚丽宫殿,寿命绵长;却又具备人的智慧与情感,能辨善恶,解因果;同时又有强烈的嫉妒、傲慢与争斗之心,使他们无法安享福报,不得解脱。
须菩提尊者曾向佛陀请教:"世尊,阿修罗为何如此特殊,既非善道又非恶道?"这个问题引出了阿修罗界更深层次的奥秘。
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,须菩提的疑问引起了在座诸多弟子的共鸣。阿难尊者向前合掌,恭敬地问道:"世尊,我观阿修罗界最为奇特,饿鬼畜生道都不容纳他们,究竟是为何而设立?"
佛陀手持白拂,目光扫过众弟子,缓缓道来:"善哉!阿难所问正契真谛。阿修罗界非无因而设,乃是专为四种众生而立。"
会中一片寂静,连树叶沙沙声都清晰可闻。阿难双目圆睁:"世尊,何为此四种众生?为何他们不入天道,不堕地狱,连饿鬼畜生道都不收纳,唯独需要阿修罗界容身?"
佛陀微微一笑,眉宇间放射出金色光芒,照亮整个精舍:"此中奥秘,关乎众生心性最深处的矛盾。阿修罗界,正是为那些身具天福却心怀..."
"身具天福却心怀执着的众生。"佛陀声音宏亮,震撼心灵,"此四种众生,即是:福德充沛却嫉妒心重者,智慧超群却好勇斗狠者,布施广大却傲慢凌人者,修持精进却执着我相者。"
阿难与诸比丘俱露惊容。佛陀抬手示意众人安静,继续道来:"今为汝等讲述四种众生的前世因缘,以明其理。"
《贤愚经》记载,摩揭陀国有位大施主名唤善财,家财万贯,日施百人无虚日。一次,国王举行盛大布施会,万民空巷,称颂不绝。善财见状,心中涌起强烈嫉妒,暗中派人散布谣言,称国王布施乃为收买民心。
佛陀指着东方:"善财命终后,以其布施功德本可往生天界,然因嫉妒之心,堕入阿修罗道,成为罗睺阿修罗王。汝等可见彼宫殿华美,享用天福,却日日遥望忉利天宫,心中嫉火难熄。"
众弟子顺着佛陀手指方向,果见远处阿修罗宫阙金碧,却笼罩着一层阴郁气息。
"再看南方,"佛陀转向南方,"彼有阿修罗名鸠槃荼,前世为著名辩论家,精通四吠陀、八论典,辩才无碍。每至他国,必向当地论师挑战,胜则辱骂对手,以显己能。"
《大毗婆沙论》中记载此人事迹:"以智慧服人,却以傲慢伤人。"佛陀解释:"彼以智慧超群,本应证得圣果,奈何好勇斗狠,死后成为智慧型阿修罗,领军与天众交战,常设巧计。"
阿难好奇问道:"世尊,阿修罗为何执着与天众争斗?"
佛陀微笑解释:"阿修罗前世多为智慧与福德兼具之人,然心存不净,无法超脱。他们能见天界美好,却因过去恶因不得往生,故心生妒忿,欲夺而得之。"
佛陀随后指向西方:"彼处阿修罗王毗摩质多,前世为波罗奈国富商,名震一方。他广建僧房,供养四方僧众,日施千金。然每施必令人敲锣打鼓,沿街宣扬,视受施者如草芥。"
《佛本行集经》记载:"彼人布施为名,非为济贫;广施珍宝,内怀傲慢。"佛陀告诉弟子们:"此人命终后,以布施功德本可上生天界,因傲慢心重,转生阿修罗,享天福不得天心。"
佛陀最后指向北方:"观彼处阿修罗名曰舍摩,前世为著名苦行僧,日食一麻一米,苦行二十载。他自诩修行第一,视他人皆为懈怠,常言:'唯我独能持戒清净,众僧皆为懈怠废物。'"
《增一阿含经》描述:"彼以持戒闻名,为众人礼敬,却执着我相,不解空法,死后生阿修罗道。"
佛陀慈悲地看着弟子们:"此四种众生,皆因善行与恶心并存,无法进入纯善之天道,又因福德庇佑,不至堕入三恶道。阿修罗界,正是专为此等众生所设。"
佛陀走向精舍外的花园,众弟子随行。园中百花盛开,蜜蜂采蜜。佛陀指着一朵盛开的莲花:"阿修罗界众生如此莲花,看似美丽,却暗藏锋芒。"
须菩提恭敬请问:"世尊,阿修罗可有解脱之机?"
佛陀轻拈一朵莲花:"阿修罗若能观自心,除嫉妒、傲慢、争斗、执着,亦可解脱。《华严经》云:'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。'阿修罗界本是心之显现,明心则出苦海。"
这时,阿修罗王毗摩质多与五百眷属忽从地下涌出,化为人形,向佛陀顶礼。毗摩质多道:"世尊所言极是。我等阿修罗因嫉妒心重,日日与天众争斗,实是徒劳。今闻佛法,愿改前非,修清净心。"
佛陀为阿修罗王授记:"汝若能息灭嫉妒心,十二大劫后,当证辟支佛果。"
毗摩质多闻言大喜,与眷属一同恭敬礼佛,忽然化作一道金光返回阿修罗界。众弟子见此神异景象,无不深受启发。
自此,阿修罗界不再仅是六道中的特殊存在,而成为修行者的一面明镜。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有云:"众生随心造业,随业受报,了知此理,方得解脱。"阿修罗界之设,正是提醒世人:行善积德固然重要,但若心存不净,终难成就圆满福报。